VR之家消息:VR能够给你带来不一样的视觉盛宴,但是对于一个高度近视的人来说,脱下眼镜就完全看不清VR头盔里的内容了。现在有几个近视带VR头盔的解决方案出现,那么目前VR头盔解决近视的方案哪个好呢?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吧。
A 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 让近视用户戴着自己的眼镜再来佩戴VR头显,把眼镜两边做得宽一点,好好一起玩耍不就好了。这种方案兼容性好,适应各种眼镜群体,佩戴简单,而且无须考虑取下的眼镜放在哪里。 不过,这样的设计,佩戴舒适性不高,易存在压迫;眼镜位置变动会影响聚焦;佩戴后不能体验剧烈运动的VR内容;增加设备设计负担;部分大边框眼镜无法使用。 虫能说曾经被眼镜压得鼻子上都出红印了。 比如htc vive、暴风魔镜等,都可以佩戴眼镜使用。
B 强扭的瓜,很甜 由设备提供机械式的焦距调整功能,让近视用户也能直接佩戴头显,而无须戴上眼镜,为600度左右的近视群体提供了轻松体验VR内容的机会。 此方案一般可兼容600度以下近视,也有少数能兼容到800度近视和100度左右远视。在调节方面也有区别,有些眼镜是双眼一起调节,更高级的则左右眼分别调节,一个600°,一个100°,也可以轻松使用VR眼镜。 小鸟看看Pico NEO一体机都采用了这样的方案,小米VR和华为vr也有。
C 乾坤大挪移 一些厂家针对视力有问题的群体提供单独一套镜片。 这个方案看上去很贴心,但是兼容性一般,仍然难以满足高度近视、左右眼视力差距大、散光等用户群体需求。使用麻烦,保管也麻烦,动不动就缺一只。 为了满足近视情况不同的群体需要,还有企业提出了“定制配镜”的做法,即针对左右眼差异来提供定制化的镜片。 同样,这种做法看似贴心、人性化,但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流程问题,加上现阶段产品都不够成熟,很难实施。 最典型的就是Oculus DK2,盒子里装了一副备用的眼镜片,然而虫其实不太懂度数到底是多少,而且感觉换装很麻烦。
D 要做你的贴心小棉袄 德国Gauss Eyewear公司曾经推出过VR设备辅助工具——埋入式近视镜片,对应OculusRift和HTC Vive,校正度数从+6.0到-6.0(600度以内),可含散光。 这就像是另外给近视用户新配了一副眼镜,只不过定制流程麻烦,所适配的硬件范围有限。这种做法只能在设备成熟之后才能推广,但很难普及开。
E 任你风吹雨打不为所动 这类设备本身没有近视调节功能,同时也不支持眼镜用户佩戴,眼镜用户勉强可以佩戴。 简单霸气,深得虫心。 最典型的例子,谷歌的纸盒眼镜,虽然存在不兼容近视眼的问题,但不妨碍人家成为出货量最大的眼镜。
F 男人,要对自己狠一点 这个方法一劳永逸,做个手术,把你的视网膜削薄一点不就好了?到时候,什么样的VR眼镜玩不转?
G 你有你世界,不需要改变 现在还有VR厂家提出眼镜可以““500度内近视自适应”或者“600度近视自适应”。 这样的产品非常贴心,用户基本上什么都不用做,戴上眼镜,轻松看清楚。当然,如果近视度数超过这个数值,估计效果也不好。 这七种方法总结下来,看上去,换镜片太麻烦,做手术成本太高,放置不理则影响体验,只有VR兼容眼镜,以及支持近视调节和自适应一定度数的近视比较靠谱。 然而,自适应也是有风险的。有理论称,所谓自适应不同视力,是最伤害眼睛的。 如果调节正确,VR眼镜应当是不损伤眼睛的。就像望远镜让我们看得清远处的物体一样,VR眼镜让我们看得清近处的物体。 也就是说,本来我们看不清远处和近处的物体,通过光学变换才看得清。 近视是因为晶状体变成一个球了,焦距变小,放大倍数变大,看不清远处的物体,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。 正常的眼睛是具有短时间内变成一个球的能力的,是具有短时间内看清楚近处物体的能力的。
比如,”VR眼镜是按照近视500度设计的“,这就是让近视500度的人能够看清。 而500度以内的近视患者,在使用此眼镜观看影像时,晶状体都会再收缩,以聚焦于相对的“近处”。此为所谓的“自适应”。 也就是说,用户没近视,被强迫“近视”了。 对于不近视的人来说,使用此眼镜相当于晶状体进行500度的逆矫正,相当于看非常近的物体,晶状体高度收缩,非常难受。 虽然因此而看得清物体,但人除了可能因此损伤晶状体肌肉外,还可能因为睫状肌强烈收缩而流泪。 如此比较下来,近视调节是目前比较流行且合理的方案。当然,所有的方案目前看来都有其面临的问题,到底如何抉择,应当根据设备市场定位、用户需求来决定。